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

阿多諾「晚期風格」(二)

  要深入了解「晚期風格」,就必須了解阿多諾對貝多芬的研究。在當中指出,貝多芬前期,乃不受古典主義音樂那種追求調性平衡、跟從固定形式的情況束縛。他為表達自身情感,於是在過去的傳統形式中,創造新的形式,讓音樂更易於表達自己。所以阿多諾稱他「並非要將形式解體,而是要產生形式」




阿多諾「晚期風格」(一)

  今日談「晚期風格」,大抵以薩伊德(Edward Wadie Said,1935-2003)的《論晚期風格》為參考,但薩伊德亦指出,晚期風格是源於阿多諾。無他,阿多諾本身乃以社會學、哲學研究影響最大,且「晚期風格」一直都沒有系統研究,反對由薩伊德發揚光大。


阿多諾的美學觀:藝術即救贖

上一篇文章提及,阿多諾指出「商品交換」與「現實」本來性質對立,卻在「社會」這一場地同一化,可算是「同一性」與「非同一性」的另一例子。然而,正因「商品交換=現實」是同一性的概念,這就意味著人們並未看到星座以外的星星,亦並未認識真正的現實,即未體察到非同一性的部份。


問題因此出現了。既然人類的行動都只是不斷的同一化、認識不了真實,人似乎根本不能跳出這個籠牢,人生只是一個被困的活動。


但阿多諾提供了解決方法。這個方法,需重回他的「否定辯證法」。(詳:http://ouadorno.blogspot.hk/2014/05/blog-post_6769.html)


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批判核心:文化工業

在「商品拜物教」的基礎上,阿多諾建立了他最有名的理論:文化工業。他首先提問:「商品交換」這一主導社會運作的法則,原本是抽象的,但今天卻使人視之為現實,為什麼呢?


答案是:同一化。(詳:http://ouadorno.blogspot.hk/2014/05/blog-post_7717.html)


阿多諾批判的基礎-商品拜物教

前文〈「非同一性」與「批判理論」的補充〉(詳:http://ouadorno.blogspot.hk/2014/05/blog-post_6769.html),是將「批判理論」置於哲學思想而言。但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中,更大部份是用於社會學上,特別是對大眾文化的批判。因此,美國哲學教授兼馬庫色研究專家凱爾納(Douglas Kellner,1943-)曾在《批判理論、馬克思主義與現代性》從方法學角度說:「至少,批判理論的一些形式是絕對相關的政治理論進行關注和對受壓迫、被統治的人們的解放予以關心的產物。因此,批判理論可以被看成是對統治的批判,是一種解放的理論。」




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

哲學層面:否定辯證法

理解「非同一」過後,「批判理論」便非常明瞭:正由於人類認識事物,是在「同一化」後形成的「概念」,概念以後的「星星」根本無法看到。所以一切的「理解」都不是「真實」;既不是「真實」,卻表現或表示為「真實」,便可批判。


從這個角度來看,批判理論確實帶有強烈的解放意味--解放一切固有觀念。所以在霍克海默(Max Horkheimer)所撰寮的《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》中就表示:「該理論的目的絕非僅僅是增長知識本身,它的目標是要把人從奴役中解放出來。」因此,這便對過去的哲學作出激烈的批判。


批判理論的基礎--非同一性

要理解批判理論,必先要理解何謂「非同一性」。


若只按阿多諾的思想來看,「非同一性」這命題在他1931年《祈克果—美學的建造》已有痕跡,到1947年《啟蒙辯證法》開始成形,而到1966年《否定辨證法》時,便完全成熟。日本學者細見和之在《阿多諾:非同一性哲學》中,曾對「非同一性」作過一個極準確而又易於理解的解釋。舉例來說,異性戀者有兩個觀念,一是「異性戀」,另一是「愛」。當異性戀者將兩者「同一化」後,「異性戀」與「愛」於異性戀者來說便是同一概念,亦就是所謂的「同一性」。

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

阿多諾著述一覽



1924
《胡塞爾現象學中物體的和本體的先驗性》
1931
《祈克果美學的建造》
1932
《論黑格爾的本體論及關於歷史性的理論》
1936
《論爵士樂》
1938
《關於音樂中的拜物教性質及其聽覺的倒退》
1941
《論大眾音樂》
1947
《啟蒙辯證法》(與霍克海默合著)
1949
《新音樂哲學》
1950
《專橫的權威人士》(合著)
1951
《道德的最低限度》
1952
《論華格納》
1955
《多稜鏡:文化批判與社會》
1956
《認識論雲批判:胡塞爾與現象學悖論研究》;
《無調音樂:受控制的世界的音樂》任職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——哲學系教席教授》
1958
《文學筆記I》
1959
《音樂形象:音樂著述I》
1960
《馬勒:一份音樂心理分析》
1961
《文學筆記II》
1962
《音樂社會學導論:十二篇理論講座》;
《社會學研究II:霍克海默與阿多諾言論與講演》
1963
《黑格爾研究三則》;
《介入:新批評模式》;
《忠實的鋼琴演奏者:音樂實踐教程》;
《音樂著述II》
1964
《音樂的因素:新刊印的1928-1962年論文》;
《論德國意識形態》
1965
《文學筆記III》
1966
《否定辨證法》
1967
《社會批判論集》、《小美學》
1968
《音樂社會學導論》;
《貝格:最小過門的大師》;
《即興曲:新刊印音樂著述第二輯》
1969
《文學筆記》(合集);
《為電影作曲》(與漢斯‧埃斯納合著);
《德國社會學中的實證之爭》
1970
《美學理論》
1993
《貝多芬 : 阿多諾的音樂哲學》

阿多諾生平簡介

  阿多諾(Theodor W. Adorno),是德國哲學家、社會學家,同時又是音樂家、文藝理論家。這個名字,同時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其他名詞:西馬克思主義、法蘭克福學派、文化工業、否定辯證法,甚至是本雅明、霍克海默、哈巴馬斯等等其他人。


  也難怪,他一生的經歷、朋友與思想,確實在當代西方思想有很大影響。


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

「阿多諾研究」網誌成立了!

  阿多諾研究為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,其中三人小組設立的網誌,主要以研究阿多諾一生的理論作為網誌重心。並且會由三人小組拍攝有關研究內容的短片以作教育用途,希望透過文章以及短片使廣大讀者對阿多諾的理論有更深的了解,亦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小組做得不足的地方!